「把拔,我覺得很沒自信,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是好的」
最近兒子常常跟我說自己沒自信,聽到這句話,我心裡第一個念頭是
我的天啊~~可以不要遺傳得這麼徹低嗎~~連個性都要這麼像就對了 XD
一直以來,我也是一個沒什麼自信的人,總覺得自己就是不夠好,對於自己總會有一種沒有進步的恐慌,
擔心自己能力不夠,擔心沒有辦法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,整天擔心東擔心西的~
真的是像極了兒子,啊不是~ 應該是,兒子真的是像極了我
關於我自己沒有自信的這件事,其實也不是我自己發現的,是一路上身邊的同學、好友們告訴我的,
就連前陣子在整理研究所的論文時,也赫然發現以前學長寫給我的畢業感言中,也鼓勵我要有自信點~~

所以,聽到兒子告訴我他很沒自信,其實我很能感同深受,但也很疑惑,疑惑這到底是我們的育養方式所造成,還是真的是遺傳到我?
多讚美
我們目前的做法,是盡可能的鼓勵他,告訴他哪些事情是他做的很好的,有哪方面的表現的確是他比較有天份的。 在日常生活中,只要有機會,也都會盡可能的讚賞他。希望透過一件件日常小事的讚美,累積他的自信,也盡量在他遭遇挫折的時候給予鼓勵。
或許自信心的建立,本來就需要更多時間的累積,目前看起來,效果還是有限
讚美努力的「過程」而非「結果」
關於讚美,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,就是要盡量讚美「過程」而非「結果」。
根據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卡蘿.杜維克博士的研究,他們曾經和華聖頓大學共同進行了一個實驗,他們開發了一個數學的遊戲,在這個數學的遊戲中,有別於一般的遊戲,他們會在玩家「努力的過程中」給予「過程的獎勵」,而非「結果的獎勵」。
實驗結果發現,這樣「獎勵過程」的獎勵方式,能夠讓玩家更堅持,遭遇困難時,能夠更有毅力去想方設法解決困境。
那麼,什麼樣的讚美是讚美過程呢?以下是幾個例子:
- 他們的專注
- 他們的策略
- 他們的努力
- 他們的堅持
- 他們的進步
The power of yet_「還沒」的力量
我們的思考模式,大致可以區分為「固定型」和「成長型」這兩種
固定型心態的人,遭遇到挫折的時候,多會傾向往負面思考,覺得自己不如人,無法進步、無法改變,進而可能放棄自我成長,不願自我成長則會迎來更多的挫敗,因而走向一個負面的惡性循環。
成長型心態的人,則剛好相反。成長型思考的人遇到挫敗時,會覺得自己只是「還沒成功」,明白自己是處在一條學習曲線上,爬升前的水平階段上,因而抱著開發的正向心態努力學習,修正自己,不斷學習的過程也讓自己的能力不斷提升,進入一個非常正面的循環。
我後來發現,這個認為自己只是「還沒成功」的思維,正是許多成功人士,對於自己一些挫折過往的註解。也就是說,正是這個「Not yet」的心態,致使他們不斷學習成長,進而達成各種成就。
如何養成孩子的「成長型」心態
那我們究竟該如何去養成孩子的「成長型」心態呢?
卡蘿.杜維克教授的建議正是,多鼓勵讚美孩子們「努力過程」,不要吝於針對孩子們各種努力的過程給予讚美,他們會更能夠在一個個日常的小挑戰中,透過解決困難的過程,累積他們的自信心,並且建立爾後面對挑戰時,能夠奮戰不懈的堅持
卡蘿.杜維克教授在一段TED的演講中,簡短而清楚的述說了這一個理念,各位爸爸媽媽們可以撥出10鐘的時間好好看一下~~
實驗進行中
關於如何建立孩子自信心這件事,我也還在努力的實驗中,人生的日子還長,孩子的成長卻是一轉眼,而且不等人,對於孩子的教養,我們只能在一個個的實驗中不斷學習成長,如果大家有更好的見解或方法,也請大家不吝留言一起討論學習喔~~